x 广告
当前位置: 聚焦 > > 正文

端午蛇虫出动 要防蛇也要护蛇

2023-06-22 19:12:22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2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鹤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夏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正是蛇虫繁殖、活动的高峰期。俗话说,“端午至,五毒出。”近日,江西多地有蛇出没,还出现了蛇跑居民厨房“加餐”的情况;广西柳州闹市区也惊现3米长的眼镜王蛇;而在浙江杭州,过去的一个多月,消防员就已经抓了300多条蛇。

目前全世界已知共有约4000种蛇类,它们栖息地多样,适应能力强,其中不乏一些天赋异禀的种类。如果跟蛇偶遇,该如何驱赶它们,蛇真的怕雄黄吗?最近,我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蛇类的起源与演化机制,蛇是怎么把四肢抛弃的?我国的蛇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如何?

“端午前后,蛇虫出动”,这句俗语是真的吗?


【资料图】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最适宜生活的温度大概是20℃至30℃。所以一般到了端午节前后,随着气温的升高,蛇类会开始复苏。在适宜的温度下,蛇类的生长速度也会变快,这个时候在山谷溪边、田间地头,甚至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居民区都会看到蛇的踪影。同时,湿度也对蛇类活动有很大影响,端午前后往往雨水天气比较多,蛇类活动也就更加频繁。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发现蛇类的概率会更高,因为相对北方来说,这些地区的雨水更为充沛,温度也更高,特别适合蛇类的活动。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孙志勇博士介绍,除了蛇类,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等生物在这种天气下也非常活跃,但是和蛇类相比,它们对人的主动攻击性较弱。比如壁虎、蟾蜍这两个物种几乎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而蜈蚣和蝎子虽然属于毒虫,但体型很小。人类如果不主动去捉它们,几乎是不会遇到危险的。

如果在野外游玩碰到蛇,该如何自保呢?

首先,野外生存的蛇类比较喜欢在阴凉潮湿、植被茂密的地方生活,所以一般会选择山谷、小溪、水稻田或者灌木丛、岩洞等地方栖息。孙志勇提到,俗话说“打草惊蛇”,人们在野外旅行的时候,最好带一根长棍,走路的时候尽量用长棍扫一下草丛,以免被蛇类伤害。蛇有三个非常灵敏的感觉器官:一是用来感知气味的舌头,所以人们端午所用的雄黄酒是有一定驱蛇作用的;二是它通过红外线捕捉动物靠近讯息的颞窝;最后一个是感知震动的腹部的鳞片。这种鳞片是贴近地面的,蛇类感知到震动后,会评估接近它动物的大小。所以当人类用棍子敲打周边的地面时,蛇类感受到震动并意识到危险,会迅速离开。

其次,毒蛇对人类的威胁还是比较大的。孙志勇提醒,在野外如果被毒蛇咬伤,首先要迅速找工具把蛇赶走,防止被重复咬伤。之后用手机拍下蛇的照片,以便在之后治疗时,医生可以迅速找到相对应的抗蛇毒血清。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可以用绑带绑住伤口上方通向心脏的位置,比如被咬的地方是手部,就可以用绑带绑住手腕,来减缓毒素到达心脏的速度。

蛇为什么走上了一条抛弃四肢的进化之路?

动物进化的原因是需要不断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目前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表明蛇类的祖先是蜥蜴。而它的四肢逐渐退化,也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

孙志勇介绍,对于蛇类在进化过程中放弃四肢的原因有几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蛇是由海生的蜥蜴进化而来的,由此可以猜想蛇类最初的演化也许就是在海洋中发生的,在这之后一些种类的蛇才重新回到陆地。第二种假说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蛇类起源于陆生蜥蜴。因为仅仅由蛇类在水中更利于四肢退化的推理来判断它们源于海洋也不是很全面,在很多陆生蜥蜴中也可以观察到这种四肢退化的现象。第三种假说认为蛇的祖先是洞穴蜥蜴,这是中国的科学家通过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理论得到的结果。洞穴蜥蜴先演化成了蟒蛇类,而后这些蟒蛇再演化出别的蛇类。

不过,随着人类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断深入,对蛇类物种本身及其栖息地环境的威胁依然不容乐观。孙志勇指出,比如新建的硬质公路对蛇的杀伤力就很大,每年大量的蛇类都会在道路上被车辆碾压致死,人类对蛇类的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中公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